《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培训总结

一、当前的环保形势

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自十八大以来,有一件事,习近平一直强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这件事就是生态环境保护。他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更严厉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5年元旦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2017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实施,首次实施了按日计罚条例。“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为沉重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2018年修订的环保税法,将环保排污费改为环保税;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2017年《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2018《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在不断完善、加严。

国家排污证许可制度——2015年9月11日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排污者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

2016年11月10日,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国办发【2016】81号文,简称“实施方案”),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历史的车轮朝着科学的、规律的、必然的方向前进。

“实施方案”发布后,其中不少“关键词”立即牵引了人们的视线,引发关注和热议——“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整合”现有制度;“一证式”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企业要建立“排污台账”,要提交“执行报告”,要“自证守法”,等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的开弓没有回头箭。排污许可制度本身,不仅是被经历了工业化过程的各国验证了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也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是环保管理由粗放转向精细化,由“保姆式”转向法治化的结果。排污许可制改革不仅是环保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部分,是整个经济社会成熟化的必经之路。

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快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按行业、地区、时限核发排污许可证,全面落实企业治污责任,强化证后监管和处罚。2020年,将排污许可证制度建设成为固定源环境管理核心制度,实现“一证式”管理。

二、当前经济形势与环保政策的应对

环境友好型社会——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合。

三、如何做好环保工作

环评资质取消后,环评行业将由资质监管逐渐向能力监管转变,环评技术服务机构也将由靠资质吃饭向靠综合服务吃饭转变,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价值将代替资质成为服务机构在此次改革中生存的不二法宝。

为了应对这次危机并在后环评时代“活下去”,众多的环评技术服务机构必须创新服务模式,重新审视市场,增强服务资源配置的系统性,以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对于环保工作者而言,要做好环保工作,首先要爱上环保这一行,只有这样,才能将身心投入到环保事业上。还要不断提升自己,政策在不断更新,环保在不断创新,强化学习,提高工作技能,才能跟得上环保前进的脚步。

卢焯贤、蔡东兴

2019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