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导则的介绍和估算模式软件的使用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的修订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93)的第二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有①调整、补充规范了相关术语和定义;②改进了评价等级判定方法;③简化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内容;④简化了三级评价项目的评价内容;⑤增加了二次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⑥增加了达标区与不达标区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求;⑦改进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⑧增加了污染物排放量核算内容;⑨增加了环境监测计划要求;⑩补充、完善了附录。

  • 新标准的使用范围为

①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②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③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 新标准的工作术语

标准中的工作术语在规范中有具体释义,如环境空气保护目标(ambient air protection target)具体为:指评价范围内按(GB 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和农村地区中人群较集中的区域。中山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的推出能更好的区分出各镇区中的一级二级区域,在判定项目大气评价等级时可先查看中山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在以项目为中心的,边长为5km的矩形区中有无涉及一类区,如有涉及一类区则应执行一级标准。

基本污染物与其他污染物的区别:基本污染物(basic air pollutants)是指GB 3095中所规定的基本项目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其他污染物(other air pollutants) 是指除基本污染物以外的其他项目污染物。

  • 等级判定

在涉及一级评价时需要对区域气象和地表特征进行调查。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按 HJ 2.1 或 HJ 130 的要求识别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并筛选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基本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当建设项目排放的 SO2和 NOx年排放量大于或等于 500t/a时,评价因子应增加二次 PM2.5。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中山的项目几乎不会会有SO2和NOx年排放量大于或等于 500t/a的状况,所以中山的项目几乎不会考虑二次污染物。

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适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环境质量标准选用GB 3095中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浓度限值。对于 GB 3095 及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附录D中的浓度限值。对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选用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发布的环境质量浓度限值或基准值,但应作出说明,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

根据项目污染源初步调查结果,分别计算项目排放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 Pi(第 i 个污染物,简称“最大浓度占标率”),及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空气质量浓度达到标准值的 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Pi的定义见公式:

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μg/m3。一般选用 GB 3095 中1h平均质量浓度的二级浓度限值,如项目位于一类环境空气功能区,应选择相应的一级浓度限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参照附录 D 中的浓度限值。对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选用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发布的环境质量浓度限值或基准值的1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对仅有8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日平均质量浓度限值或年平均质量浓度限值的,可分别按2倍、3倍、6倍折算为1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在采用估算模型计算评价等级时,应输入地形参数。

评价等级判别表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评级 Pmax≥10%
二级评价 1%≤Pmax≤10%
三级评价 Pmax<1%

对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平板玻璃、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或以使用高污染燃料为主的多源项目,并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评价等级提高一级。空气监测点位设在厂区下风向的敏感点。

  • 评价范围

一级评价项目根据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D10%)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项目厂址为中心区域,自厂界外延 D10%的矩形区域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 D10%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50 km 的矩形区域;当 D10%小于2.5 km时,评价范围边长取5 km。二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边长取5 km。三级评价项目不需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 软件使用

软件污染物选项中含有基本的污染物数据,当新建项目存在其它污染物时,查询环境质量标准选用GB 3095中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浓度限值。对于 GB 3095 及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附录D中的浓度限值。对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选用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发布的环境质量浓度限值或基准值,随后选择污染物是气态污染物还是固态污染物,若有更多数据可在污染物其它的选项中对应填入。

工业源的确定,按照排放方式,可以分为有组织排放的点源与无组织排放的面源。点源需要确认排气筒的高度,排气筒的位置,烟气温度通常选用大于等于中山平均温度23℃的温度,根据排气筒的内径计算出烟气流速。面源则需要根据厂区的面积大小,确认出场地的长宽,两者都需输入计算出的污染物排放速率。

二级评价不需要考虑地形地貌,评价的对象为城市,300万人口,刷新即可得出大气评价等级和最大影响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