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攻坚之农村污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增加,同时由于化肥大量应用,减少了传统农家肥的使用,造成农村生活污水失去了重要消化途径,大量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无序排放,致使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为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广东省先后印发了《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均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出了目标:“到2020年,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40%以上。2022年底钱,粤东西北地区60%以上、珠三角地区80%以上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

治理现状

广东省自2002年已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按照定点补贴的方式,每个村庄补助10~20万元,由各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据往年建厅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18年年底,全省已建各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1400座,总设计规模约为66.7万吨/日,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约为29.5%,结合广东省最新人口数据统计(2017年底),农村人口约为3365万人,按每人每天0.08吨的排放量计算,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269.2万吨/日,经计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约为24.8%。

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6市覆盖率约为78%;粤东西北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示范村、样板村,总体覆盖率低于25%。整体来说,粤东西北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广东省打赢碧水攻坚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常用治理技术

农村污水有分散、量小、随季节变化波动大的特点,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污水处理方式。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生态技术。利用土壤作为处理载体和排放载体的自然处理系统,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壤渗滤等。优点是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缺点是占地面积大、运行负荷低、处理效果不稳定。二是生物技术。类似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如AO、生物滤池、一体化设备等。优点是占地面积小,运行负荷高、处理效果稳定,缺点是投资及运行费用高。三是生物与生态两者组合技术。结合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各自的优点,构建组合工艺综合使用,如厌氧+人工湿地、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投资和运行费用适中。

技术应用现状

广东省已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的处理工艺各异,一般都是各单元处理技术的不同组合,但主要以无动力的“厌氧/水解+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工艺为主,以2015年广州、中山、佛山、惠州、汕头、潮州、江门、河源、阳江等9市已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统计结果为例,以人工湿地为主体的处理设施所占座数比达78.4%,处理规模比达65.6%,因此,这类具有能耗少、运行费用低工艺还是在广东农村具有更好应用前景。

治理困境

农村生活污水可生化性高,基本不含难降解有机物与重金属,处理难度小,目前已有较多成熟工艺,不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难点。技术难题主要是如何选择适宜技术,主要的困境还是资金投入、实施模式、管理监督这类非技术的问题。

资金投入问题:

污水处理项目资金不足(优先考虑自来水、道路硬化项目)、处理设施投资巨大、运行费用高(部分对出水要求更高,如国考断面、饮用水源地)

实施模式问题:

PPP模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前期PPP办理时序长。很多县区PPP项目名额已分配完毕,同时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暂无具体盈利、收费的途径,纯政府付费的项目基本难以入项目库,同时需要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造成PPP项目入库难、周期长。

监督管理问题:

如果在前端加装流量计,后端装在线监测,或者委托第三方开展定期监测,都会显著增加成本;分布散,监管对人力物力要求更高。